富不过三代 ?高田气囊如何从诞生到破产

1一代纺织起家/二代气囊产业崛起

  关于高田气囊的事件似乎没有因为高田的破产而宣告终结,本田近期再确认了一起由高田气囊引起的死亡案件,使得由高田气囊致死的人数增至17人。高田气囊已经被不少消费者称为死亡气囊,因为其安全气囊可能出现异常破裂致使金属碎片飞向车内乘客乘客。

  而由于庞大的召回费用致使高田无力承担,最终只能选择破产以及被收购。从全球最大的气囊生产商之一到日本制造业最大规模的破产,短短数十年时间高田究竟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妨从高田的历史中窥探。

体验读图模式
第一代创业者(1933-1974)

  1933年,企业创始人高田武三在滋贺县成立高田公司(TAKATA),主要生产纺织品并采用编织技术生产救生索。

  1952年,高田老头子受美国研制汽车安全带的启发,高田开始研发如何将降落伞技术运用于安全带制造,8年后,也就是1960年,高田研发出了日本首个两点式安全带,并且同年就开始对外销售。

  而高田的安全带在1962年发布了日本首例碰撞实验结果,反响热烈,到了1973年,在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组织的真人志愿者碰撞测试中,只有TAKATA的安全带产品成功承受时速56公里的碰撞测试。

  随后高田的安全带事业就一直安安稳稳的发展,并且在国际上也有名声,在世界各地的汽车运动中,都能见到高田安全带产品的身影,特别是在日本本土的赛事中,大部分车队都是选用高田的安全带,这也是高田值得骄傲的一项业务。创始人高田武三也为高田的成功打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代继承者(1974-2007)

  1974年,创始人高田武三萌生退意,于是自己的儿子高田重一郎升任高田社长,也就是在高田重一郎的任内,高田开启了迅猛的发展模式。

  1976年,高田开始着手研发安全气囊以及儿童安全座椅,随后的1977年高田就推出了推出Guardian儿童安全座椅,但是在那个时代,儿童座椅的的关注度很低。不过高田依旧坚持在儿童座椅领域发展,1985年高田研发出树脂材料的儿童座椅,至今这仍是主流,它还因此荣获全美婴儿家具零售协会(NINFRA)大奖

  1980年,持有高田1.2%股份的本田,邀请高田通过过去生产降落伞、安全带的经验,进入安全气囊领域,一起开发安全气囊,并且进一步扩张成为国际安全气囊大厂。言下之意就是,高田啊,你们可以放心搞安全气囊这东西啊,我们本田将会要用你们的产品。当然,本田日后自然成为了高田的最大客户,并且把本田坑的无话可说,本田算是自己给自己亲手挖的坑了。

  7年后们也就是1987年,高田安全气囊开始了销售以及生产。也就是从80年代开始到2000年这段时间内高田大举扩张,成为了仅次于瑞典奥托立夫的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厂商。

  同年,1987年的本田里程(LEGEND)成为日本第一款装配驾驶座安全气囊的轿车,当然,这个气囊来自于高田。

  也就是在高田重一郎的任内,高田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要解释这颗炸弹我们先得了解安全气囊是如何工作的。因为这颗炸弹就与安全气囊有关系。安全气囊依靠的是化学物质(也称作推进剂)的爆炸来引起气体膨胀,随后气体填充气囊,气囊展开保护乘员,而打开的信号来自于碰撞传感器。

  而问题就出自于会引起爆炸的推进剂上。高田的安全气囊使用的化学物质含有硝酸铵,这个材料被高田公司认为是预防安全气囊打不开的划时代材料。但是硝酸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化,随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硝酸铵片剂最后会碎成粉末,高温或潮湿会加速这个过程。而粉末的燃烧速度比片剂更快,因此,如果安全气囊里的推进剂已经破碎,气囊触发弹开时反应会更剧烈,原先设计的受控爆炸会变成一场真正的爆炸。

  而高田也是唯一使用硝酸铵的安全气囊生产商,其余厂商均是使用价格相对更高的硝酸胍。其他厂商不使用硝酸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硝酸铵上面的致命缺陷。

  在安全气囊问题爆发前,高田已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召回事件。不过召回的对象并不是安全气囊,而是安全带。1995年5月,美国宣布召回1986年至1991年期间使用高田安全带的车辆,召回涉及842万辆车。

  消费者反映安全带扣不能锁死或是释放,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通过调查得出缺陷的原因是插扣采用ABS塑料制成,其经过一段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后,塑料会变脆,碎片脱落,导致释放按钮机构卡住。

  本田以及高田当年就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处以5万美元的罚款,因为管理局认为他们在召回前5年已经知道这一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上报管理局或者是自愿召回。从文字间我们不难看出,高田从很久之前就存在这种隐瞒问题的现象,这个习惯间接导致为后来高田破产埋下了第二个炸弹。

  在千禧年到来之时,也就是2000年,高田在内部测试时发现气囊没有正常工作,并且部分气囊在测试中发生爆炸。当然,和上面说的一样,高田选择了隐瞒并继续生产安全气囊。

  然而没过多久,高田最不希望看见的事情发生了。2004年,美国阿拉巴马州一辆2001年款的本田雅阁轿车驾驶员侧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出现破裂,致使内部的金属片炸出,驾驶员受伤。此时的高田已经是生产线遍布17个国家,拥有46座工厂的大型企业,高田已经没有了后悔的选择,所以高田只能继续走下去。

  不过这次安全气囊事件并没有影响高田的经营,2006年,高田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上市当年股价逐步走高,但好景不长,次年也就是2007年股价达到了顶峰,随后高田陷入了气囊丑闻,股价开始一泻千里。但高田重一郎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企业在11年后终究以破产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外,虽然丑闻开始出现,但是高田能够坐上安全气囊大厂的位置并不是没有努力的,在丑闻发酵的同时,高田也一直保持新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出。2005年开始量产双气囊产品、2006年开发出摩托车用安全气囊、2012年推出汽车前部整体气囊、2013年销售灵活减压科技气囊(FVT)气囊产品等,这些都是世界首创技术。

2三代气囊问题频现 最终选择破产
第三代继承者(2007-2017)

  2007年,高田重一郎之子,年仅41岁的高田重久升任高田集团的总裁,如果你没记住他的样子不用担心,后面他还会出场很多次,因为这是倒霉的一代,父辈积累的炸弹都在他这一代爆发。

  上任后的一年,2008年11月,本田召回4000台装配有高田气囊的车型。但有时候事情就是那么巧,在本田召回后的半年,就爆出了全球第一例因为安全气囊致死的事故,2009年的5月16日,一名18岁的美国少女开车接弟弟放学途中与另外一辆车相撞死亡,而死因经过调查后被证实是安全气囊展开后里面弹出的金属片划破颈动脉,造成其大量失血而亡。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是高田安全气囊问题大规模爆发的开始。作为高田气囊的第一大客户兼股东,本田在2009年当年就宣布召回50万辆车型。但是连本田都都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多年的合作伙伴,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高田则认为汽车召回是“汽车生产商自己的举动”,并且采取不配合的态度。

  前面说过,高田使用硝酸铵作为安全气囊的推进剂,原本这是通过推进剂的可控燃烧将安全气囊填充气体展开,但硝酸铵受到潮湿或高温会出现变化,NHTSA调查确认高田在气囊内没有使用干燥剂,这使得硝酸铵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硝酸铵后变成了不可控的危险爆炸物,当气囊触发时相当于引发了一场车内爆炸,将安全气囊里面的金属炸碎,并且金属碎片会飞向乘员,造成乘员的二次伤害。

  2013年,高田公司觉着需要找一个强有力的人才进来解决目前集团所遭遇到的困境,于是在博世日本担任社长的Stefan Stocker成为了高田的社长。在Stefan Stocker上任的时候,本田已经在全球召回79万辆汽车,2013年,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全球召回340万辆汽车,宝马随后也宣布全球召回22万辆汽车。

  但新社长的上任并不能改变高田当时的困局,上任一年后Stefan Stocker宣布离职,也许是进来了才发现高田这个坑挖太深了,再不走的话分分钟自己都被陷进去。在这个时候,高田重久只能再次出来担任公司的社长,毕竟是自己的家业,这锅再大也得去背。这个倒霉的富三代,从上任开始就没有一天好日子。

  就在高田重久再次上任的2014年,丰田宣布全球召回227万辆汽车,本田、日产和马自达全球召回295万辆汽车,使得召回总数达到1050万辆,宝马、大众也继续追加召回车型。

  由于高田气囊的问题导致多人死亡以及受伤,2014年10月20日NHTSA宣布,因高田气囊可能存在缺陷,将对474万辆汽车展开调查。21日,NHTSA更新了信息,调查总数扩大到610万辆。同年,美国洛杉矶法院又收到了十几起针对高田公司缺陷气囊的集体诉讼,美国国会开始敦促美国司法部对高田气囊公司进行刑事犯罪调查。2014年是一个节点,也就是这一年起,美国国家机构开始对高田调查,这也加速了高田的衰亡。

  不过,即便是美国司法机构开始调查、相关的汽车也召回了过千万辆,高田始终对安全气囊的问题采取不认罪不道歉的态度。2015年2月,因为不配合美国监管部门的相关调查工作,高田被处以每日1.4万美元的罚款。高田重久的再次上任似乎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的改变,唯一能做的只有掩盖真相,等待风头过去。

  2015年5月,高田首次公开承认其安全气囊存在缺陷,并宣布将区域性召回扩大为全国召回,并且召回的总数高达3380万辆,需要召回车辆的车企包括宝马、菲亚特克莱斯勒、戴姆勒、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和丰田,这个数据一举刷新了美国的召回汽车记录,成为了全美最大规模的召回事件。

  即便是承认了气囊存在缺陷,高田公司依旧采取怠慢的态度处理事件,2015年8月,高田公司向NHTSA更新了关于安全气囊故障原因的调查。让人意外的是,高田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缺陷气囊问题细节。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田早在2000年之时就发现产品存在严重的问题,但高田从利益方面考虑,最终将样品以及数据记录销毁,伪造了一份安全的数据。2015年11月3日,NHTSA决定对高田处以2亿美元的罚款,这也是NHTSA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民事罚款。

  次日,也就是2015年11月4日,高田公司在高压之下终于向公众道歉,高田重久表示:“我们对于高田气囊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遗憾,我们将遵守所有条款,并致力于解决问题。”

  作为高田的最大客户以及股东,本田方面对于高田的作为十分不满,就在高田道歉同一个月里,本田社长八乡隆弘正时发表声明,未来本田和讴歌品牌下所有将推出的新车都不会再使用高田气囊。随后丰田、日产、马自达、福特也相继宣布未来的产品将不会使用高田气囊。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在2017年2月,高田公司对在美国销售问题安全气囊过程中存在欺诈表示认罪,同意支付10亿美元刑事罚金与美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此前,美司法部指责高田过去10多年来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只求利益罔顾消费者安全。截止这一刻,高田气囊已经造成全球16人死亡,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高田的形象彻底坍塌,高田的口号:成就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社会也彻底成为耻辱。

  根据日本东京中西汽车产业调研公司的推算,高田气囊的召回费用预计共需1.31万亿日元,目前折合约为786亿人民币。要知道高田2016年营业收入7180亿日元,折合约430亿人民币,高田公司显然已经没有能力去支付召回的费用

  走到尽头的高田,虽然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增长了11.7%,但依旧挽回不了败局,一系列的召回以及赔偿追责下,最终,在2017年的6月26日,高田公司在日本正式宣布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25日,高田美国子公司就已经在特拉华州申请破产保护,其负债高达100亿美元,母公司也已经向东京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高田的破产同时也创下了日本战后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破产记录。

  高田重久作为高田公司的董事长以及CEO,在发布会上反复解释:“我们尽最大可能对事故做了回应,研发时很多情况未能够预料到”。但事实已经摆在面前,再多的解释也挽回不了股东的失望以及愤怒。

  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同时,高田也确认了美国汽车零部件厂商百利得(KSS)将会斥资1800亿日元(约合16亿美元)收购高田的安全气囊、安全带以及儿童座椅业务。特别的是,美国百利得是中国均胜电子的子公司,一时间中国企业收购日企的话题再度热起。而高田也曾考虑过将业务出售给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商——瑞典的奥托立夫,但是考虑到垄断以及专利问题,高田还是选择了百利得。

  百利得收购高田并不是直接收购原有的高田集团,而是成立新公司继续高田的业务,而原有的高田公司继续承担赔偿以及召回等问题,也就是说新公司向高田支付完收购款后与高田气囊事件不存在法律关系,并且预计2018年2月可以完成收购的事项。

  当然,对于瑞典奥托立夫、美国天合、日本Daicel这几家高田对手来说,高田的倒闭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少了一个对手,同时也肥了自己,何乐而不为,但高田的事件也使得厂商以及监管机构对于安全气囊产品更加谨慎,要求也可能更加严格。

  高田的破产并不意味着高田事件的终结,因为召回还没有完成,依旧有无数的隐患气囊在工作,高田公司被要求在2019年前完成召回处理,在问题气囊处理完之前,高田二字依旧是危险的代表。

结语

  了解完高田的历史,其实更多的是唏嘘以及感概,高田气囊门横跨接近十年,十年间高田并没有高度重视处理,并且一味推脱,作为高田公司的最大股东高田家族也并没有拿出积极的态度处理,结果富不过三代,祖辈打下的*经过八十余年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