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如何掌控动力电池命脉?

就目前来看,很多的合资品牌陆续中准备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电池生产厂家。已经确定的是德系车。通用紧跟其后。但是,电池属于污染企业,国内目前的环保高压态势,对电池办厂的选址也有一定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产动力电池的厂商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国外的汽车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建厂投产,还是有核心技术在咱们自己手里的,相信比亚迪

对于车企来讲,掌控动力电池技术,里面蕴含着多少商机与投资机会? 第一,电池利润空间大,补贴推波,车辆成本把控是关键。一款电动汽车的主要的成本成本构造为动力系统、底盘、内饰、电子电器等,而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成本高,利润空间大。 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动力电池价格大概在1300-1400元/度电,利润大概在7-10%。一款搭载40kWh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成本大概在5.2-5.6万,一款车的动力电池利润大概在3640-5600元左右。测算一下,如果车企每年销售2万台电动汽车,那么每年就从电池板块获得0.73-1.12亿利润。 不过,目前电池企业面临着几方面的尴尬局面,一是电池材料不断涨价,且补贴退坡,车企又不断压低价格,动力电池价格每年都在降低,预计到2020年价格降到1元/Wh,利润空间也会随之降低。因此,车企作为车辆制造方,掌控电池技术命脉,才能更好的调整与优化车辆成本,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第一,电池利润空间大,补贴推波,车辆成本把控是关键。一款电动汽车的主要的成本成本构造为动力系统、底盘、内饰、电子电器等,而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成本高,利润空间大。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动力电池价格大概在1300-1400元/度电,利润大概在7-10%。一款搭载40kWh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成本大概在5.2-5.6万,一款车的动力电池利润大概在3640-5600元左右。测算一下,如果车企每年销售2万台电动汽车,那么每年就从电池板块获得0.73-1.12亿利润。不过,目前电池企业面临着几方面的尴尬局面,一是电池材料不断涨价,且补贴退坡,车企又不断压低价格,动力电池价格每年都在降低,预计到2020年价格降到1元/Wh,利润空间也会随之降低。因此,车企作为车辆制造方,掌控电池技术命脉,才能更好的调整与优化车辆成本,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第二,车企为了避免动力电池企业因产能不足而影响汽车制造与销量。虽然,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但高端产能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了车企的生产与销售。第三,车企掌握动力电池技术,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增强。从最近多起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可以看出,多数为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一般而言,一旦某车辆起火,第一责任人是车企,而不是动力电池企业。最近威马汽车与谷神能源电池的相互推诿,实际上是车企对电池的担忧。车企不愿意承担来自社会的指责。笔者认为,威马汽车的推诿,是对自身制造的车辆品质的不“自信”,也是对“电池”技术的焦虑,因为电池是车企选配的,对电池质量的把控是有话语权的。一旦车辆起火或者出现故障,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车企,第二责任人才是电池企业。第四,车企不想被动力电池企业“绑架”,成为电池企业的“陪衬”。那么,车企成为“陪衬”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车企成为“代工”。在过去几年里,电池企业反向定制车辆,要求车企只能搭载他们生产的电池。比如,沃特玛把东风特汽等车企捆绑在一起,东风特汽成为沃特玛的代工,为其批量生产定制的车型。这种情况下,车企的主动性较差,生产完后交付即可,销售端完全是被电池企业垄断的。(2)车企成为“棋子”。在寡头经济下,动力电池一家独大局面越来越明显。宁德时代不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与广汽、江铃、宝马、蔚来等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签约合作。而比亚迪也作出相应的对策,对外供应动力电池。可以看出,车企始终是电池企业的背后“旗子”,两家电池企业争夺,最终还是要拉上他们一起“唱戏”。(3)车企成为电池企业的“亲戚”。目前,电池企业纷纷与车企建立关联,第一阶梯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不必多说,国轩、孚能、力神等第二阶梯企业也非常疯狂,通过这种“联姻”方式获取车企更大的订单。看各大电池企业战略,宁德时代习惯采用合资的方式开展合作,车企在电池系统占有主导权,而宁德时代在电芯制造占有主导权,两家合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和财务结算。力神、孚能也采用合资成立公司的方式开展业务,但大头主要为电池企业。而国轩则采用控股的方式,投资10.6亿元参与了北汽新能源B轮融资。(4)电池企业“绑架”整车企业后,会对整车企业自主选择电池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车辆个性化设计和全方位销售。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作为一个车主 一个用户,这是该我们考虑的问题吗。你要是实在没题目可以出来,就休息会,有必要费这个劲头吗。作为车主买的是车,不是替厂家操心这个 。厂家是赔钱赚钱 和咱们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