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交付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1、供应链端尚不流畅,无法支持批量生产。尤其是动力电池这类核心部件的短缺一辆汽车涉及上万个零部件,需要向上百个供应商进行采购。由于供应商与新企业的磨合时间较短,无论在熟悉程度上还是配合度方面都不能做到十分顺畅,甚至供应商对新*造车企业的重视程度与传统车企相比都有不同。对于传统车企来讲,供应商不仅非常熟悉车企的管理方式、采购流程以及生产节奏,甚至还能对车企的很多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对新*企业而言,供应商需要通过与新企业反复进行磨合,才能逐渐掌握其生产节奏。而如果供应链不流畅,任何一个零部件缺货都会导致整条生产线陷入停工状态。特别是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了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几大电池巨头垄断的局面。对于“宁德时代”们来说,需要动力电池的可不仅仅只是新*企业,传统车企也同样有着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在有限的电池产能下,新*企业只能排队等待供货,甚至停产,导致交付延迟。2、遭遇“零部件一致性”和"品质一致性"陷阱。造车这件事,如果只是生产几辆样车,或者是进行小批量生产,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一旦要进入到大批量生产,那么就要面临"零部件一致性"和“品质一致性”的挑战。因为在制造领域中,即使是最普通、最简单的零部件,批量生产之初,都无法避免设计与生产不一致和生产线装配不一致等问题,这需要反复调整。而将一万多个零部件组装在一起,这些误差就有可能会形成叠加,最终形成量产车个体间差异的"品质不一致",导致返修、调整。在样本车阶段,由于数量低,调整量有限。这个现象容易被忽略。但进入到大批量生产时,问题就会大规模暴露出来。而只有程序代码复制经验的新*们显然低估了这个大规模工业生产现象。3、投放高端车型、采用代工模式、信息软件BUG等多重因素也许是为了对标特斯拉,很多新*的入局依始就选择了高端车型。但我们知道,车型越高端,功能越复杂,其制造的难度也就越大,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另外,为了缩短产品投放周期,规避生产资质等问题,新*造车采用了代工生产的模式,这进一步导致了交付延迟的问题。因为批量初期,设计部门需要和生产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和协调。代工厂模式受限于两个独立主体,双方沟通协调的成本必然高。而对于高端车型来说,复杂内容带来的沟通协调的时间成本就更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互联网造车的智能化标志,高级的车载OS系统必不可少,但从互联网产品研发角度看,1.0版本出现大量BUG,这简直是"常识",在互联网界,这需要在产品上线的使用中不断迭代。而软件与硬件之间也是需要大量的反复调试。这些测试工作往往占去开发的1/3时间。如果忽略测试阶段,急于交付,也就必然的带来了"死机"!"开门功能不工作"等等的程序问题。写在最后:对于新*造车而言,要实现稳定的大批量交付,是需要填好很多坑的,这还真是急不来。相比于通过“PPT”阐明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先进的汽车产品的理想、情怀,现实过程却是那么的骨感。而对有些新*而言,要解决的还不止是上述难题,恐怕还需要解决如:“缺钱”、“全铝车身制造能力"等问题……新*确实为沉闷的传统造车注入了一股新风,加速了行业进步。不过,我们更希望资本们不要浮躁,不要太急于求成,多给些时间,让新*创业者们能够沉得住气、有耐心的去逐步解决一个个问题。毕竟汽车是一件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消费品,最终能够赢得市场的,一定是那些品质过硬,能够带给消费者良好使用感受的产品。

最近,蔚来ES8交付问题将新*造车的最大难题摆上了桌面,仅交付10辆量产车给内部人员算是真正的交付吗?与此同时,成立多年的特斯拉也通过多次停产才达到自己之前承诺的产能目标。那么其他造车新*的交付情况究竟怎样呢?我们选择了目前相对更受关注的几大品牌,结合当前该品牌的交付情况,进行了交付能力的简单排名。

造车新*的加入,给当前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不过相较于传统汽车品牌,造车新品牌在生产方面的短板只能一步一步的弥补。好在目前各大车企的资金情况尚算稳定,工厂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甚至部分车企的交付情况足够让人欣喜,但别忘了,汽车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大宗商品,不仅要避免延误交付,还得保证品质,否则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对于新品牌而言绝对算是毁灭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