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还需要多久才能造出世界一流发动机?
最近由于华为被老美技术*所带来的讨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很多人因为这件事深刻明白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利益为第一的纠葛。
这几年随着我们汽车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香饽饽,无数的商人都想来这里分取自己的利益,而我们有些自主品牌也适时的抓住国际局势的变化,突破了国产汽车品牌的一个个瓶颈。
想要了解我们是否能够造出世界一流的发动机,我们就得了解发动机的制造瓶颈有哪些?
不可否认我们的汽车制造业起步要比欧美、日韩晚很多,这主要体现在了品牌力、品控、技术等方面,我们虽然也在努力追赶去缩小这些差距,但现实中自主品牌至今仍只有少量的企业具备较强的正向研发能力,特别是发动机,而更多的企业则采用较为便捷的逆向研发方式,说白了就是抄袭。
抛开众多关于发动机的技术专利不谈,就一台发动机而言,它需要经历的步骤大致有:
1、金属铸造;2、机械加工;3、组装品控;4、橡胶密封;5、零部件制造;6、电控程序等等
下面汽车维修网小编简单举两个例子,来对自主品牌所处的瓶颈进行一定的阐述:
1、金属铸造是制造发动机的源头所在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钢材冶炼行业,但对于高品质的锻造成品我们还是较为匮乏,特别在对铸铝材质的锻造方面。不过好在随着国家航天工业与军工的快速进步,国家在这方面也加强了相应的研发。
其次不是有了锻造技术就可以浇铸出品质良好的发动机缸体,那是需要压铸模具与压铸机,而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极高精密压铸技术的是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美国基本属于第二梯队,剩下的则是其他地区。
2、组装水平决定了发动机最终的品质
很多人都知道日系车发动机很耐用,且品质较为稳定,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能造出好的发动机缸体,拥有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较高的品控要求。
日系发动机的组装普遍采用低温组装的方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各个零部件的结合非常精密,不仅提高了发动机的密封性,也让各个部件之间的接缝非常小,有助于降低发动机的磨损速度。
这种品控精神能让世界一流的发动机即使在行驶了很长时间后,依然能保持高度的精密性。不过这样的发动机也有不足之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进行拆分、修理、再组装后,这类发动机的可靠性,会与原厂发动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其实我们在90年代初期开始着手发展汽车制造时,就有着很长远的发展打算,主要是想通过合资的方式,利用庞大的需求市场来吸引外资将自己的技术带到中国。
但这种利益间的交换是一种自愿的相互行为,外资无法强迫我们开放某些市场,我们也无法强迫外资将最核心的技术进入进来,最典型的核心技术就是发动机的“燃烧技术”,而这种以市场换取技术的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主品牌的自我发展。
再加上外资对于汽车制造的技术*,自主品牌想要突破发动机方面的技术瓶颈,就显得格外费力。
不过好在中国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虽然在占成本15-20%的最核心部分,我们自主发动机与世界一流之间的差距似乎依旧存在,但这依旧挡不住我们可以生产100%自主产权的发动机。
比如:奇瑞的ACTECO和SQR481F系列自主发动机;吉利的1.3T发动机;长安的蓝鲸系列发动机等等,都是目前乘用车领域中较为出色的国产发动机,而在重型卡车等运输领域,我国生产的柴油发动机,其技术水平已经同世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约了全球重卡柴油机市场的三分之二。
虽然消费者目前对国产发动机依旧存在褒贬不一的争议,但不黑不吹的说,我们的国产发动机已经在国际舞台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汽车维修网小编也相信,凭借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国产发动机走进世界前列,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