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类别众多,你会选择哪款?

问题描述:

纯电?插混?增程式电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这三大类车型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主流车型。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最适合使用的用车场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车型。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不受限行限号的约束。但受制于自身技术和配套设施的问题,在使用上也存在局限性。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对于充电设施的依赖很大,长途出行会有里程焦虑。比较适合日常城市短途通勤使用,尤其适合那些生活在限行限号地区的消费者。混合动力车型有两套动力系统,可以说,它们同时具备了一部分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特点。目前,油电混动车型里面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都算是新能源汽车,也可以享受不限行限号的优待。它们可以像电动汽车一样纯电行驶(只不过纯电行驶里程更短)。也可以像燃油汽车一样烧油使用。从这些特点来看,它们在限行限号地区的实用性很强。一部车就可以满足全天候通勤和长途出行的用车需求。这三种车型,在节能方面,电动汽车是表现最好的,不过存在里程焦虑问题。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在纯电短途状态也很节能,不过纯电里程较短,使用油电混合行驶能耗会高一点,但没有里程焦虑。总结:看完以上几种车型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车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车型。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三种。相比后两者,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弊端是最多的,也是最不被看好的,但是如果是我要从三者之中选一个的话,我可能反而会选择纯电动汽车,相信有人会表示不理解吧,但是实际上,纯电动汽车反而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一个:政策原因前段时间刚刚公布了相关规定,那就是相比传统燃油车,各个城市不得限购纯电动汽车,可以说纯电动汽车在未来绝对是主流产品。可能有人说燃料电池的事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方面更倾向于纯电动汽车,而非其他两种。哪怕其他两种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更强,但是从长远来看,纯电动汽车还是主角。而且除了纯电动汽车之外,新能源汽车里面的其他几种车型,在未来可能都会有所变动,之前不是没有这种情况,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用车习惯,所以我建议选择纯电动汽车。第二个:号牌原因很多地方的新能源汽车号牌是不同的,虽然看上去都是绿色的新能源汽车牌照,但是开头的字母是有区别的,很好的区分了各个种类的新能源汽车,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有些朋友从没有仔细想过,实际上很简单,参考现在的限牌政策就明白了。举个简单例子,未来可能混动汽车的号牌只能买混动汽车,而纯电动汽车的号牌还可以用做买纯电动汽车,说白了就是指标问题,有人可能说纯电动汽车不是不限购吗?我只能说,那是现在,未来什么情况,谁又知道呢?所以说,如果你不想以后换车的时候没指标,那么还是从现在就直接一步到位选择纯电动汽车吧。第三个:行业发展最近特斯拉宣布旗下车型的续航又提升了,综合续航甚至又创造了纪录,我相信其他纯电动汽车的综合续航也将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各种充电桩、充电站的出现,实际上纯电动汽车的续航、充电都已经不是问题,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选择其他新能源汽车呢?另外,纯电动汽车相比混动汽车和增程式汽车,其价格是相对比较低的,毕竟补贴后10万元以下的纯电动汽车有不少,但是其他两种车型在10万元以内的有吗?好像是没有。所以整体来看,虽然增程式汽车、混动汽车口碑更好,但是我还是更喜欢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车型发展势头正猛,许多车企纷纷推出新能源车型。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市场,消费者应该如何去选择呢?一、小鹏G3这款车在外观设计上营造出很好的运动感氛围,侧面的腰线也提升了整体的紧致感。G3的续航里程达到351公里,虽然这个续航里程与同级别车型相比并不占优,但可以满足日常的使用。这款车的科技性配置很强,包括有全景自动泊车,辅助模拟驾驶系统与AI传感器等。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二、威马EX5威马EX5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车的LOGO,这个LOGO可以在充电的时候自动亮起,很好地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引擎盖上的凸起增强了这款车的力量感。新车采用了三元锂电池,最高配版本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60公里。车型的实用性相当强。三、蔚来ES6蔚来ES6定位稍低与蔚来ES8,但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家族式设计风格。尤其是在前脸,前保险杠的设计使整台车看起来具有层次感。稍稍溜背的造型也增强了这款车的运动感。这款车的续航里程最高为510公里,是推荐的三款车当中最高的。并且蔚来的换电技术也将应用在蔚来ES6上,有可能成为下一台网红车型。

当前,我国在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三种。这三种新能源汽车各有特色与适用场景。电动汽车的唯一驱动能源是电能,所以对充电桩的依赖性很强。电机工作时具有零排放低噪音的特点,因此它的环保性能非常好。电费与燃油费用之间巨大的差价,使电动汽车的出行成本能降到每公里几分钱到0.3元左右,经济性也非常好。不过,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受低温和车速的影响很大,冬天高速行驶的话,比较容易出现“里程焦虑”。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里程焦虑”特别明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纯电里程较短,发动机的存在使车辆在长途行驶时不再具有“里程焦虑”,对充电桩的依赖性比较小;而电机的存在,则让车辆同时具有纯电和混动两种驾驶模式。在纯电模式下,车辆和电动汽车没什么区别;混动模式下,电机能为发动机提供辅助动力,从而使车辆的综合油耗比普通燃油车要低得多。所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较适合长途驾驶。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纯电里程较长,能达到150公里以上。增程模式下,它的小排量增程器并不直接驱动车辆,而是负责带动大功率发电机发电,所以在市区工况下,增程器的转速一直处于效率最高的区间,油耗很低。不过,在高速行驶时,由于电机耗电量剧增,发电机为了能维持电机高速运转,需要输出更大电流,增程器的转速也会提高很多,从而使油耗激增。因此,增程式电动汽车比较适合充电条件不是很好的市区工况使用。在选车时,其实要从用车场景和充电条件出发进行选择,做到扬长避短,提高用车便利性。如果买车主要用于日常通勤的话,在充电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中低续驶里程电动汽车是最佳选择;在充电条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增程式电动汽车比电动汽车更方便。如果买车主要用于长途旅行的话,在充电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明显比增程式电动汽车更节能;在充电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一辆续驶里程四五百公里的高续驶里程电动汽车也是挺好的选择。

新能源汽车种类确实比较多,主要由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电动、燃料电池车等,考虑到国家并没有将油电混动纳入新能源汽车的范畴,此文就不进行论述。这么多新能源汽车的种类,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款呢?下面小编就根据不同车型种类的工作原理、可选择的车型数量、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分析。 不同新能源车型的工作原理: 纯电动::动力电池供电,利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前进,通过外部充电的方式给动力电池进行补能; 插电混动::具有两套动力系统,既可以充电,利用电动机驱动车辆,也可以烧油利用发动机驱动,当然,也可以利用两套动力系统进行混合驱动; 增程式电动车::只有一套动力系统,即利用电动机驱动车辆前进。在纯电模式下,电动机的电能由动力电池提供,在增程模式下,电动机的电能由增程器烧油发电提供,在部分行驶工况下,动力电池也会配合一起提供电能。当然,增程式电动车的驱动策略也有很多,不同厂家会有一定的技术差异。 燃料电池车::最常见的就是氢燃料,加注氢燃料,利用化学反应之后,提供电能驱动车辆前进。从以上几种新能源汽车的工作类型可以看出,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电动都是可以烧油的,即基本上不存在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但从新能源纯粹性的角度来看,肯定是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更占优,也更加的节能与环保。 可选择的车型数量:现阶段,几乎所有在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都是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车型,增程式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非常少。理想ONE,宝马i3也是为数不多可以选购的增程式电动汽车。现代也量产了两款氢动力SUV车型:ix35和NEXO,但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引入国内上市销售,还不得而知。丰田Mirai燃料电池车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就看国内消费者是否会接受了。纯电动车型选择:如果大家预算充足,则可以考虑购买特斯拉旗下的几款纯电动车型;如果买来就是家用,则吉利几何A,广汽Aion S,轩逸纯电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插电混动车型选择:现阶段,这个细分市场基本都被比亚迪所垄断,唐DM、秦Pro DM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现阶段,加油站的数量肯定是最多的,服务半径肯定也是最大的,其次是充电站,加氢站的数量肯定就是屈指可数了。 小结:如果大家喜欢更加纯粹的新能源汽车,当下最佳的选择肯定就是纯电动汽车了(如果具备充电桩的安装条件,就更合适了),如果大家经常跑长途,则可以考虑选择插电混动车型。至于增程式汽车,小编建议可以观望一下理想ONE交付之后的产品表现再定夺。燃料电池车,先不说产品本身的可靠性问题,现在加氢都很麻烦,就先缓缓吧。希望此文可以回答楼主问题。

总的说来就是使用需要的问题。如果只是日常市区代步使用的,那就选择纯电动的吧,相对来说续航里程虽然不需要长一点,但是省油省钱就可以。如果平时要兼顾长途旅行的,那就选择插电混合动力,这样的话车型续航就更有安全感,也就没有所谓的续航焦虑了。其实对于新能源的车型,更关键的一个就是后续的硬件设施配套的问题。只要充电的车位足够的多。什么车型都很有优势。

现在这么多类型的是能源汽车要选择的话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主要第一就是根据自己的购车的需求,第二就是根据自己的购车的预算去选择就可以,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市区简单代步的话,选择那些续航里程比较短,同时价格比较便宜,车型也比较小的纯电动车型就可以了,停车的时候也非常的方便,而且上下班代步的话,车辆也很灵活,很好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