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大半年,新*整体销量低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传统车企,还有诸多造车新*也在不断争夺。从目前的汽车销量来看,造车新*的整体销量较为低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文青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导致。首先,车身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因为造车新*毕竟是新兴的企业,与传统车企相比没有造车经验,所以这点会引发消费者的担忧。另外,随着造车新*自燃、断轴等质量问题的出现,也导致消费者处在观望态势。而这时消费者就会选择去购买传统车企生产的汽车,造车新*整体销量自然较低。其次,交付困难。很多造车新*虽然从上市以来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等到实车交付时却出现了问题。以蔚来汽车为例,2017年12月16日,蔚来ES8正式上市并获得万辆订单。当时李斌表示将在2018年3月份正式交付,但在2018年2月份蔚来汽车宣布推迟到4月份交付。在之后的4月份北京车展上,李斌又表示争取5月份交付,而最终万量订单彻底交付完成却在2018年9月底。最后,纯电动汽车固有原因。因为很多造成新*主打的都是纯电动汽车,而该种车型由于受动力电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续航里程不尽如意。尤其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动力电池不断衰减,导致续航里程大幅度降低,更是引发消费者诟病。总    结从以上几方面不难看出,造成新*整体销量低迷并不是一方面原因导致。而相关车企除了要在质量上下足功夫之外,同样要在生产力上要把控杨,承诺就要兑现,否则肯定会对信任造成影响。不知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不知不觉中,2019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原本声势浩大的造车新*,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整体销量却不尽人意,让人颇感意外。细究原因,其实也不意外。 中高端造车新*风波不断: :造车新*的代表蔚来小鹏威马汽车,都是主打中高端路线,价格多在15万以上,设计和功能上有着不少亮点,但是正当潜在消费者打算尝鲜的时候,却看到了不小的问题。首先是蔚来自燃,然后是小鹏和威马新款迭代速度远超想象,订了一年的车刚开上没几天,新款上市不仅续航大幅提升,价格还略有下降,这种行为让老车主感到欺骗,加上产能限制,以及销售渠道无法下沉,也限制了销量的增长,整体销量自然难以得到提升。 中低端市场被传统车企限制: :除开上面提到的几个初创车企,造车新*中也有很多主打中低端市场,譬如云度哪吒等,推出车型都是微型电动车,想在这个细分市场走量,遭到了传统车企的顽强阻击。十万元以下的微型电动车市场,最重要的就是销售渠道和口碑,显然造车新*在这两点上和传统车企难以相提并论,面对销售网点众多的传统车企,中低端的造车新*没有任何的优势,消费者自然也不买账,导致销量不佳,整体销量低迷。

根据终端交强险数据显示,2019年1-7月造车新*第一阵营累计销量,小鹏G3累计交付9211台,排名第一,威马EX5累计交付9137台,排名第二,蔚来旗下则有两款车型,蔚来ES8累计交付7346台,今年6月开始交付的蔚来ES6,截至7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1118台。从以上造车新*第一阵营可以看出,其实整体销量表现还是不错的,毕竟上半年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那么对于造车新*而言,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第二阵营和第一阵营的销量脱节,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整体新*销量相对比较低迷呢?小编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二阵营,车型还未上市,何谈交付:第二阵营造车新*的代表有:天际、爱驰、拜腾、理想等,这些新*的车型基本都没有上市交付,很多对外承诺是在第四季度开启上市交付,但小编觉得还是持保守态度的。毕竟想要真正交付一台车,不要说造车新*了,就连传统助剂厂主机厂,没有3年左右时间的打磨,都很难真正交付到用户手中。 渠道布局相对缓慢:这里指的渠道,主要还是指销售渠道,现阶段,对于造车新*而言,渠道布局还是偏慢的,当然这和每家新*的渠道布局策略有关,同时现在整体车市大环境也不好,投资人投钱也会非常慎重。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渠道作为支撑,一味想要靠所谓的新零售也是很难的。 小结:现阶段,造车新*整体销量低迷,主要原因还是很多新*的车型还未上市,同时渠道布局又相对缓慢。当然,新*的品牌知名度的建立需要时间,想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难度还是很大的。希望此文可以回答楼主问题。

主要是国人的认可程度不够,再加上贬值率太高了,确实是小众车子不行。例如,蔚来ES8是造车新*蔚来与传统车企江淮合作生产的电动SUV,补贴后售价是40.75-41.55万元,在热门对比车系口碑排行中以4.73分位列榜首,其中空间、动力、操控、外观、性价比等方面都是第一名,“女王座椅”名声在外,行李厢容积312升至1863升。本来口碑还行,但是销量下降太多了。

在造车新*刚盛行的年代,国内有超过500家造车新*,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然而,在进入2018年之后,行业迎来了第一波洗牌,大多资金不足的品牌逐渐被甩开,最终就不了了之了,目前剩下为数不多的品牌依旧苦苦坚持。如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大幅度的退补,造车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并且到了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的环境也将更加严峻,稍有不慎将入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