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理想智造有水花,为什么其他增程式车型没有做成功?
例如、宝马i3、velite5
纯电动车的难点,在于电池成本高,且能量密度与汽油不在一个数量级。工程师需要想方设法降低车辆的能耗,使得续驶里程尽可能的长,电池成本尽可能的低,电池占用的空间和重量尽可能的少。插电混动车的精髓,在要在不同工况下,合理利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不同的优势,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日常通勤时当纯电车开,周末长途也能省下30%的油耗。但这“合理”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二十年来全球汽车工程师绞尽脑汁殚精竭虑,成功推向市场的插电混动构型也是屈指可数。而ONE采用的,是增程式的解决方案。说白了,其宣称700公里的续驶里程,主要是依靠发动机发电来实现的。弱化发动机的存在,将发动机改个名字叫做“增程器”,并不能改变其作为插电混动车,而非纯电动车的本质。
插电和增程都可以促进纯电动汽车推广,补贴额度也一样,能耗方面也不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为何前者不断发展壮大,后者却不受车企待见呢?增程方案不受欢迎的最根本原因是技术难度更大,成本过高。插电混动更多是对电动车和燃油车两套系统的集成,对于现有技术有良好的继承性,开发成本和难度因此大大降低。电动和燃油两部分之间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不涉及专利问题,可以体现不同厂家的差异性。也正因为这样,自主品牌可以快速地推出各种插电混动车,更快地获得相关补贴。而增程式混动不能在现成的平台上进行改造,而是要独立开发新的平台。增程式混动方案脱离了原有发动机的支持,需要开发专门用于发电的内燃机。增程式混动开发成本很高,车企既需要有燃油车技术、又要懂纯电动汽车,还需要做好两种技术的衔接。虽然增程式原理很简单,但是想要真正实现,需要车企投入大量的资源。复杂的系统还会延长汽车开发周期。制造和技术对于身为造车新*的车和家来说,并不是强项。李想选择增程混动作为理想智造ONE的动力方案,很有勇气。恶性循环的增程式方案由于增程混动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多数车企不愿意把有限的资源分给增程混动。没人做,就无法形成相关产业配套,成本就难以平摊。做的人少还会使得增程混动技术进步缓慢。虽然增程也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没人去挖掘,就无法转化为市场价值。车企不投入,市场上的车型就会少。消费者的选择少,购买意愿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增程混动这一技术的认知程度也会很低。高昂的开发成本使得增程式混动汽车售价偏高。比如纯电动宝马i3,变成增程式之后加价了15%。算上补贴后,增程混动的最终价格和插混、电动车相比都没有优势。增程混动高昂的售价更是让消费者敬而远之。增程混动也许是个不错的技术,但是无法得到有证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