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低功蒙迪欧和2.5阿特兹,哪个高原动力损失小?
请问这两个车哪个在海拔高的地方动力损失小啊?准备换车,这两个里面选一个,一年两三次自驾游,平时都是城市跑
去高原,自吸车效果好,本身高原氧气含量就低,涡轮车又是通过压缩空气来提升动力,涡轮车上高原压缩的空气里面含有的氧含量相对低,发动机燃烧效果相对变差,自吸车本身是自然进气类型,上高原想到增压车更合适
什么叫不懂?最初的说法都没看明白,我是说高原地区不适合增压,是在对比增压和吸气之间动力谁损失大小吗?是你们自己在扯这问题,还拿一堆数据,对于发动机,高原地区某些地方加上油品差,你涡轮增压出故障几率大还是吸气大?
应该是增压发动机动力损失小。大家争论,其实是有些地方不太明白,给大家说一下。人们对动力的极致追求,促使科技不断发展进步,成就了现代的高性能发动机。消耗最少的燃料,获取尽可能多的动力,这是初衷和追求。现代发动机,通过全方位的改进,比如提高燃料质量、加强零部件的材质质量和加工工艺、增强润滑减小摩擦损耗、减小运动部件的重量而减小惯性并提高响应速度,等等等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气缸进气量(专业词叫充气系数)附带减小进排气阻力。这就到了正题,空气是一种物质,有质量,运动起来有惯性,有阻力。现代发动机转速很高,近排气门启闭时间极短暂,这么短的时间如何保证进气呢?有个词叫配气相位,说白了就是进排气门的适时启闭(早开迟闭),提高气缸进气量。但是空气惯性与阻力存在,又通过增加进气管截面(直径)、缩短进气管长度并尽可能减小弯曲、增大进气门直径,(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应用:扫气。气缸排完上一个循环的废气之后,部分角落里依然存留部分废气,而影响到新鲜空气的充满,人们通过改变进气管的角度、气门口的设置位置、气门体的锥度,人为控制气流进入气缸的角度方向,可以将角落里的废气冲出来),而这些人们感觉还不满足,那么,通过特定装置向气缸充气,于是涡轮机增压就来了。高原气压低,空气含氧量相应减少,这是不争的吧。而增压器在这时候、在这地方才是它体现作用的时刻,最大限度的保证发动机进气量,气缸内的燃料尽可能充分的燃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功率。所以说,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动力损失率较自吸发动机明显要小。实际也是这样,当年开车翻越高山,我们常把空滤芯也拆掉,有一定的作用。那时我们的车上没增压器,发动机也动不动就开锅,当然现在大不同了。
之前说的话不无道理,但这个总结并不准确,增压本为高海拔而生,不能说不适合高原,同排量增压无疑增压发动机功率大!但本楼讨论的是哪个动力损失小,目前大家都没有实验数据,都是推测,上面有一种说法可能性比较大,涡轮车动力损失较大,但还是2.0t还是比2.5功率大,当然也是推测而已,这个问题单凭推测难以有准确回答,还请大家理性讨论,莫伤和气
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看到这么多文字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还是回到我最初的回复,高原适合吸气,不适合增压。
现在说的是动力损失大小问题,什么时候变成增压发动机在高原不能跑了?你这百度侠还真会扯,看明白了再来说行不,好好看明白了是谁损失动力大小,你这数据说明什么了?
听说有什么用,那测试数据说话。数据肯定支持理论,不然那就不会有产品,很简单的道理,增压机高原反应很大,那非电气化的火车(绿皮车火车,货运火车全部是烧柴油的),货车高原就别跑了,这些车辆根本就没有不带增压的,增压就是为了解决低氧环境下功率降低问题而诞生的。最先应用于飞机是铁的事实,拿感觉说话的要么是半吊子,要么人云亦云,半桶水而已。眼睛和脑子是自己的,多分析多想。别做键盘侠
拜托,我不是专业人员,相信你也是去百度找的数据,需要这么较真干嘛?我是看过好多视频都说增压对高原反应很大,就算你说的自吸高原反应变弱是百分百,那增压变弱难道不是百分百?还能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