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动力蓄电池如何回收?
用“迅猛发展”来形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速度,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10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以每年增幅超过50%的速度在增加,截至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00万辆,占全球总数的53%以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是有使用寿命的。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使新能源汽车废弃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么多的电池,如果在报废后不加以妥善处理,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势必会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2018年8月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对我国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废旧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电池厂商必须在动力电池出厂前,为电池编制唯一的编码信息,并在网上申报,国家根据编码信息,对动力电池进行网上管理和监控,实现动力蓄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从而有效监管电池各环节责任主体的回收利用责任落实。《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车企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车企必须依托4S等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网点来承担自己的回收责任,4S等回收网点,在回收到废旧动力电池后,会将其送回车企,车企在初步鉴定后,依据电池衰减程度,将它分别移交给梯次利用企业或回收利用企业。而梯次利用企业则要承担起梯次利用产品生产者的回收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按照规定,梯次利用企业在接收到车企移交过来的旧动力电池后,会按规定再次检测,将已损坏的电芯予以剔除并移交给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再将衰减率在20%-70%之间的电池,予以梯次利用。即将它们进行重新包装制作,供电动自行车、储能电站、应急灯、手电、充电宝等对电池容量要求不是很高的产品继续使用,并重新制定编码信息,再次进入流通环节,再次进行网上申报,接受国家监管。对于衰减率大于70%的动力电池,已基本没有梯次利用的价值,所以会移交给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回收利用。企业接收后,将按规定对电池做放电、清洗后,进行拆解、分解,并通过化学反应和直接收取等方式,回收里面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并对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污染环境,不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废旧锂电池的回收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物理法主要有破碎浮选法和机械研磨法两种;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处理的方法,一般分为火法冶金和湿法分解法两种;而生物冶金法就是利用微生物菌类的代谢过程来实现对钴、锂等金属元素的选择性浸出,目前还在研究中。像三元锂电池,就可以采用湿式分解法,即将电池拆解后,放入相关溶液,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分解置换出电池里的锂、钴、锰、铝,并采取吸附、沉淀、氧化等方式予以提取,使之又成为生产电池的原材料。而磷酸铁锂电池,则可采取火法冶金,即不通过溶液等媒介,直接实现各类电池材料或有价金属的回收。确实,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体积巨大,里面电芯众多。如果在退役后随意丢弃,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不仅可使环境破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电池废旧材料,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所以,作为消费者,如果新能源汽车需要报废,一定要把动力电池按照规定予以回收利用,切勿随意丢弃,任其破坏环境。
自从国家取消了强制报废年限以后,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只要还能开,那么想开多少年都可以,燃油车的更换,可能主要会考虑车辆的老化,保养以及其他费用的提升。但是电动车就像我们先在用的手机一样,考虑更换往往是因为电池的原因。2018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迎来一个退役高峰,让被淘汰的动力电池继续发挥余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众多汽车厂家和能源公司努力的方向。而工信部近日也发布电池回收溯源管理新规,希望对电池回收做出规范管理。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111.5%,在新能源车市场迎来爆发的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也成为了新的“风口”。根据预测,2018年到2020年,动力电池将迎来一个退役高峰,这些电池的处理和利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可能是蓝海。包括比亚迪在内,通用、丰田、宝马等车企,以及众多电池供应商都在做出新的尝试,让退役电池获得“新生”,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新车的制造成本。随着电动汽车使用里程的增加,电池性能会不断衰减,每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会持续下降。在一般的家用汽车中,这个周期可能是10年,而使用更频繁的公共汽车或是出租车,大概4年就要更换电池了。而替换下的电池尽管不能再满足驱动汽车的要求,但可以被利用于一些要求较低的场合,比如储存太阳能电池板或风力发电机的电力,或是接入电网在波谷电价时段用于储存电力。近日工信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未来新能源车电池从生产、装车使用、维修更换、退役、回收利用到最终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将受到监管和控制。从国家到资本,当各个层面都开始发力时,我们应该看到电池回收市场的前景,而当新能源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新能源时代。
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142万辆,累计销售超340万辆。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80万辆,在全球累计销量中超过50%。目前,我国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动力蓄电池回收问题凸显面对如此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电动车使用一定年限之后,淘汰之时,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就是其中最大的挑战。根据经验,我国运营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报废年限是3-5年,私人乘用车动力电池报废周期为5-8年,截至现在,最早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动力蓄电池回收期。业内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力蓄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24.8万吨。新能源汽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节能环保,而其中的动力蓄电池含有大量的有害金属,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存在安全隐患、具有环境风险、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动力蓄电池是各种电动车必须回收的零部件之一。《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今年2月份,由工信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联合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印发,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在此办法中,主要流程为由汽车厂商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然后将回收的电池移交给跟汽车厂商合作的退役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企业完成梯次利用后的蓄电池在流到再生利用和企业。怎么区分电池报废之后是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目前业内普遍的看法是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小于20%,是可以满足汽车使用的,当衰减在20%-40%之间时,是可以满足梯次利用的,当衰减在40%以上时,再进行再生处理。在梯次利用中,可将电池包中合格的电芯筛选,可制造成梯次利用的产品,比如节能灯、小型电动车电池、储能电站等,就相当于之前南孚电池打的广告“遥控车不能用了还可以用在遥控器上”,一样的道理。比亚迪动力蓄电池回收以比亚迪为例,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作为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厂商,很早就开始了布局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工作。目前比亚迪电池回收的渠道主要先委托授权经销商来回收废旧动力电池,当有客户要求或报废车辆需要更换动力电池时,经销商会取出动力电池并运送到比亚迪宝戎工厂进行初步检测。如果废旧电池还可以再利用且继续使用,废旧电池会在宝戎工厂进一步检测,这些电池未来也将继续应用在家庭储能或基站备用电源领域。如果动力蓄电池不能再利用,比亚迪宝戎工厂会将电池送至惠州材料工厂的相关部门进行拆解回收。从整体上看,比亚迪的动力蓄电池回收由比较健全的流程体系,回收效率较高。小结:此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夕会报废车分会秘书长张莹说过“《暂行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设计、准入、生产、销售、维修更换至报废及再生利用等系列要求,也提出了惩罚机制,如果顺利落地,严格执行将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正规有序发展。“该《暂行办法》的落实,可以很有效的完成电池的回收利用工作,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动力蓄电池处理不当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情况。
当看到这问题是我也是心里一震,是啊,新能源车辆的发展迅猛,车辆的增长这么快,他的后期保障怎么办,主要是动力源电池的处理问题,电池他的价格不菲,废料还有污染环境的可能,难道国家想不到吗?想到了,现在一切在以环保为主要指标的经营下,新能源的车辆肯定不会不管,只是时间的问题。现在新能源的动力电池还没有到更换周期,还在保修期之内,也就是说现在的新能源电池还没有到大批量更换的时间,现在的电池损坏,是由厂家来回收更换的,现在电池是有去处的。可是后期这些车出了保修期,这些大量的动力电池怎么办?今年多部委联合下文对于电池的去向问题做了指导,《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计划试点方案于8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指导意见在现行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及时的,他的原则就是谁生产,谁负责。在国家的指导,监督的作用下,废旧电池去处已经确定,当动力源电池开始到更换周期时,还会出现更多的指导意见,和更全面的监督,更严格的督查。当动力源电池出现大量更换时,就会出现很多方式的回收,但是他们都是在环保的监管之下的运行,体现新的商用价值。你像汽车生产厂家的回收,通过国家的补贴,给消费者一定的补偿,在给电池厂家要一部分利润进行分化。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来进行回收处理。这样也会出现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一举多得。不管是那种处理方法,他们都是在严格的管控下进行,不会出现此生危害。环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