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准入门槛降低,会影响产品质量吗?

对比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显然更低一些,并且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也明确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因此就有不少人担心,新能源准入门槛降低,会影响产品质量吗?笔者认为,这是不需要担心的。先来说说非常关键的一点,此次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修改,那就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设计开发能力”修改成了“技术保障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国家*是认可代工生产的,而这一认可也可以解决很多汽车工厂厂房空置的问题。再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好坏取决于这款车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力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如果说这款车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改变门槛,对于产品质量其实上影响不大。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靠严格的审批提高入门门槛其实上并没办法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而新能源汽车门槛的降低,也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

对于新能源准入门槛,小编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之前亲自参与过某新能源品牌在上海市的准入工作,而前几年,上海市可谓是所有城市当中,准入门槛最高的城市,其次则是北京。当然,在2019年,北京则取消了地方备案,但加强了动力电池回收,售后服务站建设等的考核,而上海市*即使在2019年还是有比较严格的地方准入制度。现在国家要求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其实也是变着法的希望能够破除地方保护政策,让市场来主导而非政策。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准入门槛降低,会影响产品质量吗?小编觉得,肯定不会,反而会更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几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其实方向非常明确,就是想法设法鼓励新能源汽车的高续航能力,伴随着就是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百公里综合能耗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很多新能源主机厂为了能能够迎合国家补贴的技术要求,从而拿到足额地方补贴,就会想一些“讨巧”的方法,类似减配,动力电池技术不过关等,屡见不鲜。也就是说,如果地方*设定了很高的门槛,反而会变相滋生灰色地带,从而急功近利。在后补贴时代,一家新能源主机厂想要存活,一款新能源汽车产品想要有好的销量,产品质量肯定是王道,也就是说,产品质量不好的产品,肯定是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如果新能源地方准入门槛降低甚至取消,则会最大程度开放地方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而更加有利于当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环境。小结决定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的肯定是市场而非新能源地方准入门槛,政策导向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好像没有长大还需要吃奶的孩子,这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让市场来主导,新能源汽车市场才能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希望此文可以回答楼主问题。

在过去的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约120.6万台,同比下滑约4%,这也是自2009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来首次的年度下滑。再加上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样下滑严重,所以整个行业更加呼吁新的政策支持,而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进行修改的通知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降低,那么这样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吗?文青认为不会。虽然征求意见稿中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但与此同时还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比如将原来的“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设计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售后服务及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符合《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中“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技术保障能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到的设计与生产分离,鼓励代工生产。因为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除了传统车企之外,还有比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造车新*。造车新*成立时间较短,很多甚至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而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部分传统车企销量下滑,也造成了工厂的闲置。而这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代工生产,既解决了造车新*的生产问题,同时也缓解了厂房闲置和资源浪费问题。而传统车企进行代工生产,相比造车新*新建工厂来说时间更短,而且质量上更有保障。因为传统车企本身涉足汽车生产领域时间较久,技术底蕴较为丰厚。再加上一台车的销量如何,跟质量息息相关,而消费者的眼睛又是雪亮的,质量不稳的车型会逐步淘汰。所以,虽然新能源汽车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基本不会影响到产品质量。不知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我认为不会的,靠审批提高门槛去严格控制,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之所以要对准入管理规定进行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加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有十年时间,这期间大量的资本争相涌入,跨界造车频现,对于企业而言,最渴盼的就是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竞争的日渐充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产品力的不断提升所以完全不用担心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