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深耕国内电动市场,几年之后自主品牌和新造车如何应对?
之所以聊到“纯电平台”,是因为太多车企起初都在拿“油改电平台”推出纯电动车型。共用平台意味着大量零部件可以通用,更有利于成本控制。不过,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油车平台下诞生的纯电动车型,空间布局、操控性、续航、电耗等方面的表现先天存在缺陷,各位“特斯拉吹”应该知道,Elon Musk在谈到首代 Roadster 时多次提及过这一点。虽然“油改电平台”的缺点能列出一大堆,但为了降低试错成本,一些传统车企还是愿意选择这种方案去试水。前段时间上市的轩逸纯电、VE-1(缤智纯电)基于燃油车平台,刚才提到的大众MQB平台e-Golf、宝来纯电、朗逸纯电也一样。虽然如此,但不能指望传统车企永远在划水陪跑。2020年开始,大批基于纯电平台的合资车型陆续上市,无论是产品力还是性价比都有不小提升。拿大众的MEB平台看,不需要预留内燃机位置后,前悬可以更短,操控性、空间表现可以提升。另外,如果平台围绕电池组打造,整车重心会降低、前后重量分配也会更合理。只有基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产品,才能摆脱过去的燃油车结构,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进行重新布置,在动力、续航、操控、舒适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大众还是其他外资品牌,越来越多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产品2-3年后开始落地,拿现在的“油改电车型”判断未来的产品竞争力肯定不合适。如果外资品牌开始在国内纯电动车市场抢占份额,部分压力自然会传导到自主品牌和新造车*身上。自主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好的多,不少车企拥有合资奶牛,燃油车或者PHEV业务还可以反哺纯电动车业务。反之,新造车大军面临的形势则严峻了很多,一旦销量没有上涨上来,分摊成本效应意义不大,利润率不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再考虑到投资方压力,除了极少数头部新造车*外,等待其他玩家的只有“出局”二字。虽然大家都在抓紧机会弯道超车,不过现实留下的时间窗口确实不是很大了。外资品牌真正发力后,电动车市场又一轮洗牌也会随之开始,抓紧时间抢滩登陆才能有胜利的可能性。
不仅是特斯拉,宝马、英国石油等大型跨国企业也纷纷投资中国,发掘新机遇。据有关数据显示,仅至今年1月至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002家,同比增长95.4%;实际使用外资2867.8亿元,同比增长0.1%(折436亿美元,同比增长2%),外资企业数量正呈上升势增长。这些鼎鼎大名的世界级企业,在华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工厂、建立全球研发中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道亮眼的经济风景,反映出外资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减。由于国内外商业环境差异性、消费差异性等原因,众多外资企业往往很难将国外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克服“水土不服”成为外企入华后需要重视的问题。以企业用车为例,由于政策、经费、地域等条件限制,自购用车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同时,目前国内的租车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属粗放的“发育阶段”,各地租车“小作坊”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企业在用车时出现了成本控制难、车队调度复杂、车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