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车企要开发”纯电专属平台“?

在众多新推出的纯电车型中,俨然已经划分出两种路径。一种最常见,即以传统燃油车为基础,将发动机、变速器等部件换成电机和电池开发的方式,俗称“油改电”。另一种则是开发全新的专属平台来打造,并且没有对应的燃油车版本。到底哪种路径更好?例如有观点认为,在当下纯电与燃油共存、且以燃油车为主的时代,结合当下最热门的模块化理念,打造纯电动平台是“不划算”的。基于燃油车开发纯电动,以及开发纯电与燃油共享的平台,不失为一种“高性价比”的路径。果真如此吗?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坚持纯电平台全新开发路线的厂商有点傻?例如不久前上市的欧拉iQ,它背后的“金主”是燃油车大佬长城。然而在欧拉iQ身上,我们找不到任何一款燃油版长城车的影子。作为深谙市场之道、同时又属于成本控制高手的长城,难道会在纯电领域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如果不是的话,欧拉此举又意味着什么呢?“油改电”的问题到底在哪儿?车云菌之前说过很多次,即纯电相比燃油,差别不光是“油箱变电池”这么简单。纯电的优势,也绝不仅仅只是环保、节能、省(油/电)钱。由于结构与驱动特性的不同,纯电与燃油除了“都叫车”以外,其实并没有太多共性。例如我们可以注意到,燃油车在布置动力传动系统方面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儿。为什么?因为发动机的体积太大,而且还要伴随着散热系统、减震系统等等。另外发动机的震动、噪音、发热都很厉害,所以也不是“想放哪儿就放哪儿”的。这也就是我们发现,为什么绝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发动机都布置在前部一个“长长的鼻子”里,而动力则需要通过同样复杂的传动系统传递到车轮。相反,由于燃油车的油箱体积不大,形状要求不高,因而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犄角旮旯”布置即可。

上汽、广汽等主流车企也开始为电动车型打造原生平台,均宣称“专属平台”开发的电动车才更靠谱,因为燃油车的设计和无法完美顾及到纯电车的设计需求,很多“油改电”的产品,电池的布置只能将就燃油车的布局,有的甚至直接挤占后备箱,从而限制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根据麦肯锡的论述,传统车企做的“油改电”,在投入有限又要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其实做了很多的折衷,与投入巨大的专有平台之间,有着非常大的鸿沟的;体现在续航里程,体现在整个空间利用率还有整车的特性上。当拆解这些车辆的系统布置和部件的时候,是非常明显的。而“专属平台”可以使电池的模块设计达到最优状态,带来更长的续航,并使整车布局更合理,安全性更高。在目前“纯电专属平台”的宣传口径里,其它技术路线好像变得一文不值,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全新平台需要投入多少,在具体的平台开发上有哪些实际的要求,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新造车企业,本身不会造燃油车,其出发点也是需要一个基础规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新开发平台有可取之处。“模块化”有大不同,不过在燃油车为主的时代,绝大多数传统汽车厂家为了降低研发成本,直接采用燃油车领域非常成熟的结构和技术更为常见。毕竟2018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为100万辆,只算是全年汽车销量——2808.06万辆的小小零头,耗费巨资开发“专属平台”可谓一点都不划算。结合时下最热门的“模块化”理念,有汽车厂家认为基于燃油车开发纯电、混动、燃油共享的平台,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向。在国外,丰田早于2012年就提出了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新全球架构,被誉为是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TNGA架构本质是一个优化生产体系,致力于打造更多车型通用的平台,因为数目庞大的平台以及动力总成无形中会拉低研发效率、提升成本。在TNGA架构下,将会研发出新的车身、悬架、发动机、变速器及混动系统。